媒体关注
-
02
07【中国科学报】科学家发现活动星系核准周期振荡演化新现象
本报讯(记者王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薛永泉课题组通过细致分析X射线空间望远镜XMM-Newton新近的观测数据,首次发现活动星系核的准周期振荡频率与该频率附近不同X射线能段间光变时延之间存在迟滞演化现象。近日,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天体物理学杂志快报》。活动星系核是星系中心处于活跃吸积气体物质状态的超大质量黑洞,其准周期振荡的观测数据十分有限,相关演化规律更是难以捉摸。窄线塞弗特Ⅰ型星系RE J1034+396是一个...
-
02
06【科技日报】我学者用飞秒激光加工技术打印出毛细血管网络
图为毛细血管网络示意图。科技日报讯 (记者吴长锋)记者2月4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工程科学学院微纳米工程实验室副教授李家文课题组,提出适用于三维毛细血管支架高效构建的飞秒激光动态全息加工方法,并用其打印出三维毛细血管网络。该成果日前发表于《先进功能材料》,相关技术已获专利授权。利用组织工程技术可以构建具有生理功能的组织和器官,用于治疗、修复人体的疾病和缺损。由于体外构建的组织缺乏与之相适应...
-
02
06【合肥晚报】幽门螺旋杆菌再添新疗法
本报讯 幽门螺旋杆菌是可人际传播的一种常见致病菌。近日,中国科大开发了一种纳米颗粒介导的超声动力疗法,能通过产生活性氧来杀灭幽门螺旋杆菌,为解决抗菌药物耐药性问题提供了可能。据了解,我国成年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高达40%-50%。目前,临床治疗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标准疗法(即,三联疗法和四联疗法)都依赖口服抗生素以清除胃部幽门螺旋杆菌。但是,这种对口服抗生素的依赖,也导致上述临床标准疗法面临着抗生素耐药...
-
02
06【江淮晨报】世界最轻头戴式荧光显微镜问世 由中国科大联合两家单位合作开发
本报讯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以下简称“中国科大”)联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圳理工大学合作发表成果,开发出目前世界上最轻的(0.43克)超紧凑头戴式荧光显微镜,将用于探索动物在感知、认知和行为等方面的神经元级别的跨脑区协调作用。记者从中国科大了解到,该课题组直接面向多脑区同步记录的需求,通过系统优化光学、电子学和机械方面的设计,开发了目前世界上最轻的(0.43克)的超紧凑头戴式荧光显微镜—...
-
02
06【中国科学报】21.4%!蓝光钙钛矿发光二极管效率再刷新
本报讯(记者王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崔林松课题组与英国剑桥大学教授Samuel D. Stranks团队合作,研制出高效、稳定的蓝光钙钛矿发光二极管。器件峰值外部量子效率首次突破20%,达到21.4%,创下目前蓝光钙钛矿发光二极管效率的最高纪录。同时,器件的稳定性也提升了近30倍。近日,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自然-光子学》。目前蓝光钙钛矿发光二极管的性能远落后于红光和绿光钙钛矿发光二极管,严重制约钙钛矿发光二极管技术在超...
-
02
05【中国青年报】科学闪光者 夏培肃:为中国“芯”甘为人梯
在男性研究者居多的计算机领域,夏培肃女士绝对称得上传奇人物,很多行业大咖尊称她为“夏先生”。她曾和冯·诺伊曼在同一所学校深造,却坚持回国,走上了开拓中国计算机技术之路,并成功研制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的通用电子数字计算机——107机。30多岁时,她协助制定我国科学史上十分重要的《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计算技术被列为“四项紧急措施”之首。之后,她还参加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的筹备和建立。当...
-
01
26【新安晚报】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多位委员进行大会发言 让青年“走进来”,让科创“走出去”
24日上午,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刘玉才/摄打造特色城市IP,吸引更多青年来皖;深挖文化资源,展现最美徽风皖韵;以科创为桥梁,加强皖港合作交流;持续推动改革,耕好自贸“试验田”;强化科技赋能,释放新型消费潜力……1月24日上午,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多位省政协委员进行大会发言,为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献计献策。省政协委员倪怀玮:打造特色城市IP吸引更多青年来皖青年是城市的...
-
01
26【江淮晨报】“合肥造”光钟来了 72亿年仅偏差1秒,由中国科大研制
本报讯 1月25日,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潘建伟、陈宇翱、戴汉宁等组成的研究团队,成功研制了万秒稳定度和不确定度均优于5×10-18(相当于数十亿年的误差不超过一秒)锶原子光晶格钟。据公开发表的数据,该系统使得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达到上述综合指标的国家。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计量领域重要学术期刊《计量学》。目前,最先进的光钟比国际上用于秒定义的微波喷泉钟的精度高出了两个数量级以上。正是基于量...
-
01
26【新华社】72亿年仅偏差1秒!我国科学家实现突破
记者1月25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潘建伟、陈宇翱、戴汉宁等组成的研究团队,成功研制了万秒稳定度和不确定度均优于5×10-18(相当于数十亿年的误差不超过一秒)的锶原子光晶格钟。据公开发表的数据,该系统不仅是当前国内综合指标最好的光钟,也使得我国成为第二个达到上述综合指标的国家。据了解,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研究团队实现了锶原子的激光冷却,并将其束缚在长寿命的一维光晶格中,利用一束预先锁定到超稳腔的...
-
01
25【人民日报】把力量汇聚在一个突破口上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俞书宏带领团队——把力量汇聚在一个突破口上(讲述·弘扬科学家精神)本报记者 李俊杰 俞书宏院士(中)带领团队做实验。李晓萌摄人物小传俞书宏:1967年8月生,安徽庐江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杰出讲席教授、南方科技大学创新材料研究院院长。他长期从事无机材料的仿生合成与功能化的研究,创立了介观尺度“组装与矿化”相结合的合成方法,创制了一系列仿生复杂多级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