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关注
-
04
20【人民日报海外版】首次火星探测成果发布、太空“大国重器”亮相、深空探测全国重点实验室挂牌 航天日重磅活动抢先看
2023年中国航天日主题海报。国家航天局供图今年4月24日是第八个中国航天日。今年中国航天日主题是“格物致知 叩问苍穹”,主场活动将在安徽合肥举办。近年来,中国“太空之家”遨游苍穹、“祝融”“羲和”探火逐日……一次次飞跃与突破,刷新着中国航天的新高度。航天日前后,相关单位将举办航天开放日、科普讲堂、知识竞赛、交流研讨等400多项活动,各地航天展馆、航天设施将集中向社会公众和大中小学生开放,一批院士专家将...
-
04
20【科技日报】“细菌造”纳米纸 经得起极端环境考验
【寻材问料】◎本报记者 吴长锋4月18日,科技日报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俞书宏院士、管庆方副研究员等科研人员,利用合成云母和细菌纤维素,合成了一种具有优异机械和电绝缘性能,对极端条件具有良好耐受性的纳米纸张材料,该材料表现出优异的交替高温和低温耐受性、抗紫外线和原子氧特性。这项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先进材料》上。这种纳米纸张材料,具有较高的抗拉强度、优异的可折叠性、抗弯曲疲劳性、较高的电击...
-
04
20【中国科学报】星形网络的量子非局域性首次获验证
本报讯(记者王敏)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在量子网络非局域性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教授李传锋、研究员黄运锋、副研究员张超等人与西班牙、瑞士等国的理论物理学家合作,首次实验验证了星形量子网络中的全网络非局域性。该成果近日发表于《自然-通讯》。贝尔非局域性一直是量子信息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年来,人们开始探索更复杂的包含多个独立源的量子网络非局域性。由于包含多个独立隐变量,量子网络中可以产生...
-
04
18【中国新闻网】《阅壤——月壤研究成果艺术展》走进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月壤颗粒的正交偏光显微照片。 吴兰 摄中新网合肥4月17日电 (记者 吴兰)月壤是什么样的?和地球上的土壤有何区别?它可以培育植物吗?17日,《阅壤——月壤研究成果艺术展》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现代艺术中心开展。2020年12月17日,中国探月工程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成功着陆地球,实现我国首次地外天体采样。展览现场。 吴兰 摄据介绍,本次《阅壤——月壤科研成果主题艺术展》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站,以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样...
-
04
18【科技日报】行星环不只是行星的“装饰品”
◎实习记者 李诏宇太阳系有个“怪咖”,那就是“倒着走”的天王星。此外,天王星还有个最吸引人的地方——截至目前,科学家发现它有多达13个行星环。不过,不同于较为宽阔明亮的土星行星环,天王星的行星环整体不够明亮,此前只有“旅行者2号”探测器和位于美国夏威夷的凯克望远镜拍摄到了天王星行星环的图像。不过,詹姆斯·韦布太空望远镜近日也终于成功捕捉到了令人惊叹的天王星行星环图像。“1977年,天王星行星环首次被科学...
-
04
18【江淮晨报】让月壤能“看”得清楚、“阅”得明白 《阅壤——月壤研究成果艺术展》在中国科大开幕
本报讯 当科学遇见艺术,究竟会擦出怎样的奇妙火花?4月17日下午,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现代艺术中心,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策展,联合中央美术学院研创的《阅壤——月壤科研成果主题艺术展》正式开幕,本次展览分为“月壤科研成果科技艺术作品”板块、“人类探月文献与美育体验”板块、“万人赏月互动计划影像”三个部分,展现了艺术与科学在月壤研究领域的最新跨界协作成果。刚进展厅,一杆并不平衡的“月秤”...
-
04
18【中安在线】中国科大举办月壤科研成果主题艺术展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是什么样的?和地球上的土壤有何区别?4月17日下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举办《阅壤——月壤科研成果主题艺术展》开幕式。《阅壤》中国科大站,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四个研究月壤的科学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大力支持下,以嫦娥五号带回的月壤样品为研究对象,展现了一批由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艺术与科学研究中心INTHELAB科学摄影小组联合创作的多形态科...
-
04
18【新安晚报】中国科大举办月壤科研成果主题艺术展月球“土特产”有了新的“打开方式”
2023年4月17日,一场围绕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月壤研究的科研成果策划的《阅壤——月壤科研成果主题艺术展》在中国科大拉开帷幕,前沿的科学内容借用艺术的思维,让大众触手可及。科大获得多份月球“土特产”2020年12月17日凌晨1时59分,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1731克月球样品成功返回地面。2021年7月12日,国家航天局探月与航天工程中心在京举行嫦娥五号任务第一批月球科研样品发放仪式,标志着月球样品科学研究工作正式启...
-
04
18【科技日报】我学者发现光驱动可编程胶体自组装新机制
科技日报合肥4月17日电 (记者吴长锋)记者17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物理学院彭晨晖教授团队,利用光驱动偶氮苯分子的协同效应诱导液晶分子的集体运动及重新排列,同时引发向列相中向错线的时空演变,从而实现了胶体颗粒的集体传递和可重构自组装。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美国科学院院刊》。液晶是一类分子取向长程有序的各向异性材料,其在显示、感应、光子器件等领域有广泛应用。研究团队首先利用自搭建的装置,通过预...
-
04
18【科技日报】宇宙里的第一缕光是如何诞生的
一切温度高于绝对零度的物体都能产生热辐射。温度越高,辐射出的总能量就越大。当温度较低时,热辐射的主要形式是人肉眼不可见的红外光;而当温度较高时,热辐射的主要形式则转变为了人类肉眼可见的可见光。——蔡一夫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物理学院天文学系教授◎实习记者 李诏宇汉字中的“光”,是最为古老的汉字之一。在甲骨文中,其字形为人头顶有火,指火焰为人类带来了光明。然而,宇宙中的光究竟从哪里来?这一问题至今仍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