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14

[安徽日报]没有“天花板”科研崛奇峰

在全国众多高校中,中国科大可以说别具一格。在这里,摆脱寻常的考核指挥系统,不少教授们奇思妙想的“种子”更易于萌芽和生长——

 

没有“天花板”科研崛奇峰

■ 本报记者 桂运安

 

百合花如何绽放?公鸡行走时为何抖动脖子?企鹅的粪便对揭示气候变化有何作用?这些看似“可笑”的问题,却是由中国科大教授们经过反复观察和思考才提出来的,为了解答这些问题,他们经过无数次的科研考证,而他们的考证结果在仿生学、机器人的制造和应用、揭示地球气候的变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教授们这些思想的“种子”之所以能开花结果,离不开科大宽松、宽容的人文精神。“搭建没有天花板的创造空间,让人才能跳多高跳多高。 ”对于科大这些年来取得的科研成果,该校校长、中科院院士侯建国一语道破“天机”。

 

百合绽放中的科学创意

 

百合花是如何绽放的?千百年来,似乎没多少人真正关心过这一自然现象,但这引起了科大工程科学学院教授梁海弋的兴趣。他将未开的香水百合茎浸泡在水中,用摄像机连续拍摄了4天半,发现百合花瓣的边缘比中间部分要长,而这一不均匀生长特性在花瓣上产生了很大的“力”,最终使花朵绽放。研究成果去年发表在《美国科学院院刊》上。

  

“自然界又一次向我们展示了一个高度进化的杰作,这为仿生学提供了一个新的设计原理。 ”对于这一发现,梁海弋告诉记者。

  

公鸡行走时为何抖动脖子?总有些“古怪”想法的梁教授,最近又对公鸡的脖子有了兴趣。一番研究之后,他发现公鸡颠脖子,能让眼睛更精准地定位目标。科大科技处处长罗喜胜透露,目前,梁教授这项看起来比较“好玩”的研究已被列为学校的重要方向性项目之一,正被用于机器人的目标跟踪设计。罗喜胜认为:“科学家的独特视角和科学品位应得到尊重。 ”

  

奇思妙想拥有成长空间,教授不必在考核指挥棒下跳舞,这是科大活力迸发的首要秘诀。 一位教授10年不发一篇论文,一定会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在科大,这一切皆有可能。

 

陈仙辉1998年起在科大任教授,此后10年有发表很多学术论文,但科大从未批评或苛责过他。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2008年,他在《自然》杂志上发表一篇重量级论文,宣告在国际上首次获得临界温度达到43开尔文(-230.15℃)的铁基化合物超导体。这是我国物理学科近十年累计被引次数最多的论文,并被评为当年“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此后一年,他的成果不断亮相国际顶级学术期刊,其中《自然》3篇、《自然·材料》1篇、《物理评论快报》9篇、《美国化学会志》1篇。这正是陈教授10年厚积后的“喷发”。

 

灵活机制下的创造激情

 

 以“阶段考核”代替“年度考核”,以“同行交流”代替“述职考评”,宽松、宽容的学术氛围,让教授们保持着从事科学创新的热情和动力。 “科学家都有很强的荣誉感,做得好不好自己心里有数,不需要你多讲。 ”中国科大副校长朱长飞说,学校的责任不是用硬性考核指标去逼他们,而是尊重他们的选择,尽量为其研究创造条件。
 

这种尊重还体现在宽容失败上。科大十多年前就设立校内青年创新基金,目前单项支持经费已达20万元。 “大约有40%的青年基金项目没有达到预定目标,但我们不认为这是失败。 ”罗喜胜说,证明一种错误其实也是一种发现,重要的是青年教师在研究中获得了经验和教训,丰富了阅历,这也是一种有益的成长。

  

为让科学家拥有高水平、专业化、全开放的实验条件,科大近年来耗资数亿元建设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工程科学、信息科学等实验教学中心,拥有十万元以上的大中型仪器装备200余台,购置费全部由学校承担。对于引进的高端人才,学校会提供100万元至1000万元的科研启动经费,面对不同层次的研究,还有创新团队培育基金等多种基金支持。

  

“以973项目为例,申请项目后,研讨需要1年到2年,立项需要1年到2年,虽然从程序上来说,这是正常的,但从科研角度来看,这个时间等不起。 ”罗喜胜感叹道:“如果因为经费不到位而错失研究良机,实在是太可惜了! ”为保证创新“火花”不至于因为经费问题而“熄灭”,科大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会把钱借给急需的科研项目组。 “借钱手续并不复杂,由项目组打出申请报告,说明工作的重要性和紧急性,经科技处和财务处审核,最后由校长签字批准。 ”罗喜胜介绍。

  

不少受惠于此政策的教授,均对学校这项措施表示非常满意。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教授熊宇杰介绍,他去年6月到岗,8月份课题组就基本建成。当时国家项目经费没到位,学校陆续为他提供了500多万元设备经费。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邓友金教授说,学校“借钱”助科研,这就像信用卡可以预支一样,大大加速了科研成果的诞生。

 

学术净土上的累累硕果

 

北冰洋是世界最小、最浅、最冷的大洋,这里除了有冰和水,还有什么?中国科大教授孙立广、谢周清等实地采样研究发现,这里的中心海域还储存着大量甲烷,且海冰消融将导致大气中甲烷浓度增大,从而增强温室效应。近日,国际大气环境领域著名期刊《大气环境》在线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

  

13年前,孙立广从南极科考回来,设想通过研究企鹅粪来揭示气候变化。这是一条堪称新奇的研究路径,很难申请到科研经费。学校获悉后,立即提供启动经费,并建议马上成立极地环境研究室。从研究室到环境科学专业,从硕士点到博士点,从国家一级学科到跻身世界前列,孙立广只用了13年。在他的率领下,他的团队走南闯北,通过对企鹅粪的研究揭示南极大陆生态、气候与环境的演变,开拓了“全新世南极无冰区生态地质学”新领域,还将独创的“企鹅考古法”推广运用,破译出企鹅粪层里暗藏的“气候密码”。 “科大是一片难得的学术净土,我们的团队里没有院士,也没有官,却有很好的发展空间。 ”

  

实际上,在这所大学里,每个创新团队都有着各具特色的故事。中国最年轻的院士、长期从事量子科技研究的潘建伟,就是故事中经常出现的主角之一。中科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研究员董光璧曾说过,“量子世界像骰子一样难以预测,迄今还没有谁敢说了解它。 ”正由于量子世界的神秘,潘建伟的研究一度饱受争议,在中科院院士增选中两次落选,但学校始终支持、鼓励他。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潘建伟率领的团队先后在国际上成功实现对五光子、六光子纠缠的操纵,首次成功制备出世界上亮度和纯度最佳的八光子纠缠态,日前更是在国际上首次成功实现百公里量级的自由空间量子隐形传态和纠缠分发,为发射全球首颗 “量子实验卫星”奠定了技术基础。

 

事实上,自2000年以来,中国科大已36次入选《科学》杂志评选的年度十大科学进展、中国两院院士评选的世界十大科技进展和中国十大科技进展,而且是连续8年有成果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的唯一高校。去年,该校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及其子刊发表论文17篇,“自然出版指数”位居中国高校榜首,是全球前100名高校中的2所中国高校之一。

 

                安徽日报 2012年12月14日http://epaper.anhuinews.com/files/ahrb/20121214/index.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