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6日至17日,中国科学院条件保障与财务局组织专家进行了2017年合肥光源基本运行经费实地审核。
审核组专家组由来自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高能物理研究所、国家天文台、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所、昆明植物研究所、信息工程研究所、空间中心等单位的十余位专家组成,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夏佳文院士任组长。中科院条财局副局长曹凝、总工程师杨为进、重大设施处处长曾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副校长朱长飞、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主任陆亚林、财务处处长章晨、科研部部长罗喜胜等参加了实地审核。

审核组专家听取了张国斌副主任所作的“2016年运行工作总结及经费决算报告和2017年运行工作计划及经费预算报告”,按照《中国科学院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基本运行经费管理实施细则》的要求,认真审阅了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提供的相关报告及材料,并与主要运行人员进行了细致的沟通。随后,专家分为直接消耗、设备维护和人员岗位等3个小组,分别对合肥光源2016年运行经费决算和2017年运行经费预算进行了仔细审查。
2016年是合肥光源维修改造项目竣工验收后投入正式运行的第一年,实际运行时间与供光时间均超过了中国科学院下达的年度计划目标,开机率99.03%,平均无故障时间91.26小时,高于国际同行装置公认的95%和50小时的优秀水平;运行流强、轨道稳定性等表征光源运行性能的重要指标比竣工验收指标也有明显提升。10条线站全面向国内外用户开放,线站性能持续优化,用户需求逐步增加,催化与表面科学、光电子能谱、MCD等线站机时已开始供不应求,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合肥光源围绕量子功能材料、物质与生命科学交叉等领域科学目标,重点在能量转换材料、化石燃料的清洁燃烧、大气环境、关联电子材料、多尺度生物成像等领域,重视吸引高端用户,积极与用户开展合作研究并取得重要成果。例如,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所包信和院士团队创制了一种新型复合催化剂,可将煤气化产生的合成气直接转化,产物选择性最高可达94%(Science 2016, 351 , 1065,入选“2016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我校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实验室、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俞书宏教授课题组首次通过模拟天然珍珠母生长过程获得了人工仿生结构材料(Science 2016, 354, 107-110)。
专家组高度评价了合肥光源2016年运行中取得的成绩,一致认为合肥光源圆满完成了2016年度运行计划,在机器运行、实验站性能、用户开放和成果产出等方面都实现了预期目标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2016年运行经费支出能够较好地按预算执行,管理规范。同时,专家组也对合肥光源今后进一步加强运行管理工作提出了宝贵意见和建议。
通过本年度运行经费实地审核,中科院下达合肥光源的基本运行经费及运行维护人员岗位数较合肥光源改造前均有较大幅度提升,经费和岗位增长比例分别超过40%和10%,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并在未来三年持续稳定支持。
(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科研部)